■个人养老示范点2周年
相较于银行开户总数,具体缴交人数比例仅22%
个人养老营销推广需撬起资产缴交意向
◎编写 马慜
个人养老示范点已经有2年。资料显示,2年以来个人养老示范点取得明显成效,6000多万人开启帐户,836只商品上架。
业内人士表示,个人养老示范点大体上取得明显成效,具体表现为银行开户总数迅速增加、金融业产品种类丰富。个人养老金制度在全国范围营销推广,需合理激话资产缴交意向,适当放宽对覆盖面积限制。
金融机构系产品占据主流影响力
从设立帐户、帐户交费、购买商品到领到资产,个人养老金制度已实现各个环节的顺畅。人社部资料显示,截止到6月,已经有6000多万人开启个人养老金账户。
从产品供给角度观察,金融机构系产品占据主流。截止到11月25日,国家社会保险综合服务平台资料显示,目前共有个人养老商品836只,包含466只存款产品、200一只基金产品、144只商业保险产品及26只投资理财产品。
2年以来,金融机构积极开展个人养老金制度示范点,一是给予“通道”,二是提供产品。截止到2024年6月末,个人养老投资理财产品累计销售规模超47亿人民币,19家市场销售银行为个人养老投资人设立理财行业服务平台个人养老金账户超出50万只。
在其中,绝大部分投资理财产品完成正收益。申万宏源证券券商报告表明,截止到11月13日,个人养老投资理财产品自成立以来年收益率均值为3.69%,表现较为稳定,超出八成投资理财产品年收益率在3%之上,农银理财二只商品年收益率超出7%。但是,也有个别理财产品年收益率未能达到业绩基准。
“个人养老金制度启动实施2年以来,大体上取得明显成效,具体表现为银行开户总数迅速增加、金融业产品种类丰富。”中国邮储银行研究者娄飞鹏觉得,个人养老金制度让第三支柱个人养老得到基本发展趋势,也使试点区居民对个人养老拥有更多掌握。金融企业也从中获益,对居民投资个人养老的实际需求拥有更全面的了解,积攒了金融信息服务工作经验。
投资性养老服务模式逐渐渗入
业内人士表示,个人养老金制度改革试点一大目的是为了让居民掌握了解投资养老的必要性。资料显示,31岁到40岁中高收入群体是个人养老金账户银行开户、交费和购买产品的中坚力量,主要原因是她们能够为退休养老搞好准备充分。
但是,现阶段个人养老存有“银行开户热,交费冷”难题。一位股份行支行个人金融业务相关负责人表示,早期金融机构在宣传个人养老金账户时一般会附加一些返利特惠,可是却后期缴交情况看,个人养老金账户资金公积金比例并不是很高,许多人处在观望状态。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理事长兼养老保险金分会会长,浙大民主制度研究院副院长、专家教授金维刚觉得,从个人养老金制度示范点情况看,主要有以下五方面难题:一是具体缴交资金投入来投资人数占比较低;二是可选择的个人养老商品数量庞大,但遍布不均衡,大部分都集中在银行定期类种类;三是未参加养老保险金的劳动者被拒之门外;四是税收优惠政策力度不足;五是参加者选择投资新产品的范围有限。
娄飞鹏详细介绍,个人养老“银行开户热,交费冷”难题主要表现为“三低”:相较于银行开户总数,具体缴交人数比例低,仅是22%;相较于税优政策所规定的12000块的缴交额限制,本人具体缴存的额度占比低,仅是25%;具体缴交额中用于投资资金占比低,大约为61%。
激话个人养老缴交意向
个人养老是中国养老金保险管理体系第三支柱的主要制度管理。人社部计划中将个人养老示范项目逐渐推向全国。
撬起更多的人缴交个人养老,是加快建设多层面、多支撑养老保障体系的重中之重。金维刚提议,要适当放宽对纳入个人养老金制度覆盖面积限制,将没有参加养老保险金工作的人员纳入其中;增加税收优惠政策幅度,对心低收入人群推行整个过程免税的EEE方式;强化对适用养老投资金融新产品研发,对个人理财投资专业技术咨询,以及对于个人养老的投入监督机制,保证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安全运行和财产安全。
“基本来说,个人养老金制度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标准基本上具有。”上海金融和法律研究院研究员杨海平觉得,充分考虑养老服务第三支柱建设中的急迫性,提议在全国范围推行个人养老金制度。与此同时,一部分民营银行具备顾客占有率高、顾客认可度、业务流程管理规范化的优点,能够择优录用把更多民营银行列入养老保险金业务查询组织范畴。
从银行理财产品参加养老保障体系基本建设下手,工银理财总裁高朝阳提议,必须引进长期限增量资金。他指出,着力推动银行理财产品纳入全国社保基金投资范畴,列入年金、企业年金、养老退休金等管理员名册,进一步拓展养老理财、个人养老金账户等试点范围,适当提高个人养老金账户税优信用额度,提高客户根据个养帐户进行养老投资的热情,让投资理财在管理总体养老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消费界所刊载信息,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媒体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发送邮件:Jubao_404@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投诉举报邮箱: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2 -2023 CONSUMER TIMES.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市赢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76428号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53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