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 陈昀
近些年,积极权益基金发售市场疲软。对于此事,越来越多基金管理公司依靠发起式基金在这个市场底位种下“种籽”,以求将来上涨行情来临时实现业绩与规模的双丰收。
发起式基金能不能破译积极权益基金发售困境?业内人士表示,时下积极权益基金发售不景气根本原因是投资人信任感低,将来发起式基金需要获得投资人的信赖,重点在于捕获埃尔法的能力以及商品前瞻性合理布局。
发起式基金唱主角
近些年,发起式基金在信托市场扛起了主梁,变成积极权益基金(复合型、一般股票基金)发行主力军。Choice资料显示,2022年至2024年,发起式积极权益基金本年度投放量自始至终处于上位,各自推出了84只、121只、102只。
基金管理公司挑选发起式方法发售新品,与积极权益基金销售业绩状态低迷相关。Choice资料显示,2022年、2023年,偏股基金指数值各自下挫21.8%、14.61%,虽然2024年该指数小幅回升,但是对资产的影响力依然较弱。上年,积极权益基金均值首募经营规模仅是2.75亿人民币,与2023年的4.17亿人民币对比,减幅做到34%。
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基金管理公司挑选发售发起式基金,反向合理布局,为以后市场行情的来临事前种下“种籽”。1月至今,有多个积极权益基金以发起式基金的方式进入兴新销售市场,例如华安半导体行业个股发起式、上银智能制造混和发起式、汇添富弘瑞收益混和发起式等。
业内人士认为,发起式基金一大特征就是“严进宽”,发售门坎仅有1000万余元,3年后再调查是否满足经营规模规定。基金管理公司如果以原有资金扶持开售,可以从发售自然环境不佳时抢占先机产品系列,从而实现“先给后优”的效果。
不断涌现一批业绩与经营规模双收案例
在发起式基金扩充环节中,涌现了一批业绩与经营规模双收的案例。
以永赢智能制造优选混和进行为例子,本基金近一年(2024年1月19日至2025年1月19日)利润高达64%,在偏股混合基金中排名第三。天天基金资料显示,本基金最近经常走上该网站“买入方向标”排行榜(每天注入股票基金资金榜),备受投资者青睐。
中航机会引航混和进行同样以最近一年59%的盈利,稳居同时期偏股混合基金前十。凭着比较好的经营业绩状况,截至去年三季度末,本基金规模达到10亿,并且2023年的第二募规模达到2127万余元。此外,东财数字经济的混和发起式、广发银行智能制造个股发起式等最近一年销售业绩超40%基金,经营规模也明显增长。
“中航机会引航混和创立于2023年8月10日,当初8月,上证综指冲击性3300点无果,接着快速回落到3100点下边,并持续运行于半年线下。受其影响,投资人进入市场缺乏信心,股票基金兴新难度比较大。但我们认为,那时候不景气的市场环境下出现了大量被忽视的优质标的。因而,公司采取发起式基金的形式,趁势规划了这只基金。”中航机会引航混合型基金主管韩浩说。
某中国基金资深人士表明,近几年来,为了能扩宽产品系列、提高竞争力,很多基金管理公司加强了对积极权益类发起式基金的规划,期待通过构建出色的销售业绩,吸引投资人,抢占市场份额。
反向合理布局有益于基金管理公司合理配置产品系列,非常符合监管规定。证监会上年公布的《关于加强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监管加快推进建设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意见(试行)》强调,要督促行业机构标准本身买卖交易,重视掌握长期性趁势,加强逆周期合理布局,加强交易行为可靠性,充分发挥维护市场平稳健康运行的主力军作用。
提高捕获埃尔法力是重要
反向合理布局发起式基金,能不能破译积极权益基金发售困境?业内人士表示,发售发起式基金,在这个市场底位种下“种籽”,也不能保证全部的种籽都可以长成参天大树。将来,这类基金能否实现比较好的销售业绩,重点在于捕获埃尔法的能力以及商品前瞻性合理布局。
喜鹊股票基金研究所老总彭莉觉得,导致时下积极权益基金发售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投资人对积极权益基金信任感减少,更喜欢赎出积极权益基金去认购指数型基金。这一缠身的一个过程,还会继续持续一段时间。
资料显示,在一些发起式基金完成经营规模跃居的前提下,也有一些商品遭遇清盘困境。在其中,2022年上半年度设立的38只积极权益类发起式基金,早已或正面临“3年经营规模考试”,超八成商品上年三季度末规模小于两亿人民币。
前不久,还有多个发起式基金发布声明称,很有可能开启合同解除情况。例如长城新能源股票型基金发起式1月16日的公告称,若截止到1月20日日终,本基金的基金净资产小于两亿人民币,则把开启《基金合同》合同约定的有关股票基金合同解除情况,《基金合同》全自动停止,不用举办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决议确定。Choice资料显示,截止到1月19日,该基金设立至今亏了34%。
消费界所刊载信息,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媒体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发送邮件:Jubao_404@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投诉举报邮箱: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2 -2023 CONSUMER TIMES.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市赢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76428号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53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