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夏子航
“从十多年前起,我们开始探讨将纳米银线用于新一代透明导电薄膜和触摸器件的可行性。如今,纳米银线黄光触屏线量产意味着纳米银线打通了进入主流触屏市场的最后一个障碍——光学外观问题,看着更美观,也更清晰了。这一新技术与新产品将加速进入主流消费电子市场领域。”8月22日,纳美达董事长范江峰向上海证券报编辑表示。
范江峰进一步表示,随着全球首条纳米银线黄光触屏线于8月中旬在常德桃源投产,纳美达通过钝化技术、无玻璃盖板方式已将纳米银线材料成功应用于中小尺寸触屏领域。
全国平板显示器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赵英表示:“通过十余年时间,纳米银线从实验室逐步发展到产业化应用,这类关键核心材料的创新非常不易。在光电显示产业,关键核心材料的升级换代往往需要二十年左右的时间。我们从事显示标准制定,非常直观地感受到关键核心材料对产业进步的影响。”
纳米银线黄光触屏线量产
纳米银线是什么?它何以成为触屏产业的一种关键新材料?
“纳米银线只有头发丝千分之一粗细。”纳美达总经理刘腾蛟介绍称,纳米银线是指直径20至25纳米、长度15至20微米的均匀细长银纳米丝。“成膜后极高的空占比,使其具有优异的导电性、高透光率、耐弯折性和低成本等特点,是替代成为触控透明导电薄膜材料的最佳选择。”
2003年,刘腾蛟的导师——江鹏教授发表了国内第一篇关于纳米银线的科研论文。2015年,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和北京大学的多位博士联合成立了北京华纳高科(即纳美达的前身),开始了纳米银线的产业化进程。
“我们完成了从纳米银线合成制备、薄膜涂布到触控制程的全产业链研发,并实现了纳米银线触控、触显器件的激光线量产。通过黄光制程,纳米银线触屏的光学外观已经超越了大部分传统材料与技术,达到了行业一流水准。”范江峰表示。
“纳米银线不怕弯折、敲击,容易书写笔触的同时成本还大幅降低,它无需玻璃盖板可实现触显屏的标品化,将重新定义触显屏产业链格局,目前已经在工控屏等产品领域实现规模产业化,并有望逐步获得手机、PAD、笔电等产品领域的认可。”范江峰介绍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原校长周其凤进一步表示:“纳米银线材料成本相对较低,同时不像传统触屏材料必须依靠玻璃盖板来进行防护,因此,这一新技术可以让触屏大幅减重、降低成本,相信它的应用场景会越来越广。”
“算、显分离”逐步走进现实
据测算,纳米银线黄光工艺在制程成本上可在现在基础上降低30%左右;同时,可覆盖从大尺寸到小尺寸再到极小尺寸(手表)的所有尺寸触屏,将纳米银线做成无盖板方案后,相比于同等尺寸规格的传统结构将减薄80%、减重80%、成本降低30%、触控灵敏度提高3倍左右。
编辑采访了解到,目前,在工控屏、随心屏等产品上,纳米银线相关新材料与新技术进一步降低了触屏结构设计难度,降低了整机厚度,提高了屏占比,已经迎来了规模产业化。
在赵英看来,纳美达通过无玻璃盖板的纳米银线触屏技术,提供了一种简便易行的触显屏标品方案,是一个非常好的市场思路。“触屏新技术,对显示行业的影响很大。越来越多的显示屏开始触显一体化,也意味着触屏市场的增长空间还很大。”
“更重要的是,依靠纳米银线触屏技术,可以通过无线投屏触摸反控技术实现算力和显示的分离,衍生出众多有差异化竞争力的新型触显产品。”刘腾蛟认为。
对此,赵英表示,本质上,触显屏也是一种人机交互器件。随着通讯技术的进步,它是完全可以跟算力分离的。“比如,我们可以用手机作为算力中心,投射到一个触显屏上,通过触显屏进行操控。通过算力和显示的分离,可以大大减轻我国对芯片先进制程的依赖,带来消费电子市场的竞争格局变化。对显示行业来说,则有望产生投屏本这类超轻超薄、超低成本的触显类产品,其数量可能会超越手机的保有量。”
助推光电显示产业发展
“此前的CRT大头电视,到2000年后变成液晶平板显示,再到OLED平板显示,这些都是新材料为显示面板形式带来的颠覆式改变。”赵英表示。
在赵英看来,正是材料创新,为光电显示行业带来了更多的新技术、新产品与新方案,促使我国光电显示产业在全球争取到了更多的定价权。
据介绍,历经多年发展,我国显示产业规模已持续多年居全球首位,显示产业总体产值、液晶面板产量产值、显示面板专利申请量等多项核心指标均位于全球第一。目前,我国光电显示产业正加速从“跟踪仿制”升级到“国际引领”。
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新型显示行业全产业链(包括材料、装备、面板)营业收入为1876亿美元,我国占比近50%。其中,显示面板行业的营业收入为1045亿美元,我国占比55%;显示面板出货面积2.41亿平方米,我国占比近73%。
周其凤认为,作为一项重大创新技术,纳米银线触屏技术融入光电显示产业尚需一段过程。“但我们相信这一过程不会太慢,新技术与新产品将进一步推动消费电子产业发展。”
消费界所刊载信息,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媒体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发送邮件:Jubao_404@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投诉举报邮箱: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2 -2023 CONSUMER TIMES.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市赢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76428号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53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