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刘钊马宇薇
近日来,上海市、四川、江西省、湖南省、广东省、广西省、北京市等地区公布高温红色预警。据上海市气象局官方微博信息,5月29日13时09分,徐家汇站温度达36.1℃,打破近百年的本地5月份温度最高记录。
时下恰逢商业用电高峰时段,累加天气炎热群众对中央空调、冰箱等冷冻设备的需要猛增,造成电力负荷不断上升。应对用电量大幅上升的态势,各个地区各个部门采用多项举措,全力以赴改善民生和重点用能单位用电量。除此之外,上市企业也积极备战迎峰度夏。
电力需求不断攀升
能源局资料显示,在今年的4月份,全社会用电量6901亿千瓦,同比增加8.3%。分行业看,第一产业耗电量88亿千瓦,同比增加12.3%;第二产业耗电量4814亿千瓦,同比增加7.6%;第三产业耗电量1155亿千瓦,同比增加17.9%;城镇居民日常生活耗电量844亿千瓦,同比增加0.9%。
据能源局预计,2023年中国最大的电力需求将较去年存在一定提高,在我国能源供应将呈现紧平衡情况。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进一步预估,2023年正常的气侯前提下,夏天全国最高用电量大约为13.7亿千瓦时上下,比2022年提升8000亿千瓦,如果出现了长时段大规模极端气候气温,全国最高用电量其实比2022年提升近1亿千瓦时。国盛证券张津铭分析认为,迎峰度夏即将到来,在我国电力需求也不断攀升,电力供需仍出现趋紧布局,电力工程稳价仍然是关键主题风格。
耗电量提高背后是总发电能力不断增加,在今年的4月份,在我国总发电能力6583.5亿千瓦,同比增加8.18%。在其中水电工程683.6亿千瓦,同比减少25.53%;火力发电4494.4亿千瓦,同比增长12.14%;核电厂发电能力345.2亿千瓦,同比增加5.66%;风力发电、光伏发电量分别是943.3亿千瓦、412.1亿千瓦,风电发电量同比增加27.87%。
为应对即将来临用电量大幅上升,政府机构各个方面聚集布署,从容应对迎峰度夏。能源局明确提出,增加支撑力电源装置输配电安全通道基本建设建成投产,依照“科学布局、留出裕量”标准,催促各种开关电源迎峰度夏前建成投产,充分发挥稳价功效。在其中,支撑力开关电源不得少于1700亿千瓦。
“今年夏天的用电高峰要求主要来源于农牧业耐旱抗洪救灾、大城市中央空调及其高污染产业新增产能和开启生产能力等多个方面。”IPG我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表示,按照目前耗电情况来说,全国各地大规模用电高峰一般与湘江和江淮流域的伏旱干旱、全国各地持续高温来临时间和地区分布相关,一般会在7月份上下到来。有关生产发电上市企业应提前准备设备维护与电煤采购与贮运方案,在确保夏天高峰期用电量的前提下,又为本身提供更好的经济效益。
上市企业迅速行动
应对用电高峰考验,《证券日报》新闻记者以投资人真实身份打电话有关上市企业,掌握电力行业将如何保障迎峰度夏。
“大家一直在做用电量保障任务。”内蒙华电据透露,“依照过去的状况,每年夏天是用电高峰,发电能力还会稍高于其余时间,这是一个正常的的变化,企业的发电能力会依据市场需求有所上升。”
黔源电力据透露:“企业将依据生产调度开展生产发电,用电高峰会依据有关要求提供相关稳价对策,还是要以年报披露为标准。”
大唐发电据透露:“基本上在用电量高峰时段都有稳价对策,应对高峰期的电力需求,公司正在制订相对应应急预案。”
对于即将来临用电高峰,国家发改委还加强了对煤化稳价的调查监察幅度,保证电煤供应保障、电煤中远期合同执行有序开展。
“公司已经提前准备迎峰度夏准备工作。届时提升发电能力,预估也会增加企业收入。与此同时提前准备贮备,防止缺煤危害生产发电和用电量。”华电国际据透露。
“用电高峰到来,伴随着煤炭价格压力减轻以及企业采用管理提升对策,热电厂盈利有一定的修复。”吉电股份负责人向《证券日报》记者说,企业通过创立稳价工作组、健全应急管理机制、搭建智慧能源、打造出智慧管理平台等形式,抢占先机夏天用电量高峰时段,确保电力工程提供。
最近,国家发改委分别就《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电力负荷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致力于融入绿色能源服务体系规定,提高能源电力安全性应急保障能力,推动网络资源节约集约运用。
伴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基本建设加快,风力发电还可以有效改善高峰期的使用电工作压力。“企业紧紧围绕产业发展规划,积极推动新能源技术相关业务。现阶段,企业在安徽投资建设中的分布式智能电力网已经成功投用,此项目全生命周期可以提供4.1亿千瓦翠绿色用电量,在今年的夏天用电量高峰时段将交付使用。后面公司将继续跟踪有关风力发电新项目,在节能降耗的前提下,确保用电量供货。”以上吉电股份相关负责人说。
消费界所刊载信息,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媒体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发送邮件:Jubao_404@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投诉举报邮箱: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2 -2023 CONSUMER TIMES.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市赢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76428号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53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