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股权经理应努力管理风险预期、平稳净值波动、优化客户体验,以保持资产管理行业的特点和优势,提高投资者的收益感
◎记者 马嘉悦
根据私募股权网络的最新统计数据,截至5月26日,自5月以来,私募股权新产品数量不到500个,是近三年来最少的。私募股权人士透露,发行困难主要是主观的多头策略产品。
私募股权发行市场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市场疲软,更重要的原因是私募股权机构遭遇了信任危机:在投资者看来,如果私募股权没有绝对的收入优势,为什么要收取高利率?主观策略产品性能的严重差异实际上增加了选择成本吗?私募股权投资的门槛很高,为什么不更注重控制产品净值的回落呢?
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未来私募股权经理应努力管理风险预期、平稳净值波动、优化客户体验,以保持资产管理行业的特点和优势,提高投资者的收益感。
“去渠道沟通不被骂是好事”
自5月以来,私募股权发行市场一直处于“寒意阵阵”。
根据私募股权网络的最新统计数据,截至5月26日,自5月以来,新备案的私募股权证券投资基金数量仅为476只。今年前四个月,私募股权证券投资基金数量分别为2265只、1818只、2729只和2693只,5月份发行惨淡。
从战略角度来看,主观多头产品的发行比量化产品更困难。据统计,自5月份以来,主观多头战略只有173种新备案产品,占不到40%。
“现在别说发行新产品了。去渠道沟通不被骂就好了。”上海一位私募股权人士透露,今年以来,行业轮动加快,市场波动明显加剧,主观多头战略业绩普遍承压。去年,许多主观多头战略私募股权未能实现正回报。此外,今年业绩不佳,大多数投资者和渠道对主观私募股权越来越不满。
一位明星私募股权市场人士也坦言:“虽然公司今年业绩不错,净值涨幅超过5%,但还是卖不出去,到处跑路演,最后筹款规模只有几千万。现在一些主观私募股权的销售已经不出差了,直接‘平躺’,因为再努力也筹不到钱,一些银行渠道也不会增加主观私募股权的白名单。”
投资者不再相信主观私募产品?
主观私募股权基金发行惨淡的背后,不仅反映了市场疲软,也反映了投资者信任危机的日益出现。
“曾经畅销的主观多头策略私募股权已经两年多没有赚钱了,甚至给投资者损失了钱。渠道和投资者不再相信主观私募股权。此外,许多私募股权未能超过公开发行的平均收入水平,但也要收取高昂的管理费,这也引起了投资者的强烈不满。”一位私募股权高级人士叹了口气。
根据第三方平台数据,2020年和2021年畅销明星私募产品近年来表现不佳。例如,2021年,融资火爆,成为百亿级私募的冲积资产。截至5月19日,其多款产品去年回撤20%以上,今年下跌2%以上,净值已跌破0.8元。与此同时,石峰资产、正心谷、和谐汇一等前发行市场的“宠儿”自2021年以来均表现惨淡。
与公募基金相比,私募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据银河证券统计,2019年至2021年,混合偏股基金年平均收益率分别为47.83%、59.57%和10.11%,同期主观多头策略私募的年平均收益率分别为30.36%、36.12%和13.18%,在市场主线清晰的三年里,私募只“险胜一局”。而且在震荡调整市场中,私募的绝对收益优势也很弱。据招商证券统计,2022年偏股型基金平均收益率为-18.7%,而主观多头策略私募平均收益率为-14.89%,冲积资产、西泰投资、盘京投资等知名百亿私募产品回撤超过20%。
“在2019年和2020年的结构性市场中,许多私募股权依靠公开发行取得了巨大成功。因此,他们依赖于高头寸和高集中度的游戏,未能在2022年显示出明显的抗跌能力。但长期以来,私募宣传绝对收益优势,收取“2%管理费+20%业绩报酬”,远高于公募主动股权基金0.8%至1.5%的费率。近年来,投资者自然质疑业绩损失。上海一位私募研究员说。
此外,一些渠道人士透露,今年以来投资者青睐量化产品的主要原因是主观多头策略的选择成本较高。据统计,截至5月26日,今年以来,主观多头策略私募股权的正回报率仅为51.3%,而量化多头策略私募股权的正回报率高达80.82%。
绝对收益优势是安身立命的基础
无论是与公开发行还是定量私募股权相比,主观私募股权似乎都没有优势。如何反映其存在的价值已成为这类私募股权迫切需要解决的话题。
许多业内人士表示,从长远来看,稳定的绝对回报是主观私募股权的基础,私募股权机构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逐步消除投资者的信任危机。
首先,注意预期管理,充分揭示投资者的风险。明盛东城私募股权认为,主观私募股权业绩差异是由于投资方法的差异,不同的能力圈或投资风格经理适应不同的市场阶段,私募股权可以选择专注于特定行业,“小而美”机构,但在外部推广应充分提示其战略擅长行业或风格,以及可能面临的风险。
其次,充分发挥私募股权灵活性的特点,探索利用多元化工具平滑净值波动。金樟投资研究总监傅饶表示,主观私募股权在股票选择和交易中更加自由灵活,资产、战略配置范围也非常广,如可转换债券、固定增长、大宗交易等,经理可以利用这些优势帮助实现稳定的回报,或布局多元化的策略,以满足投资者的需求。
据报道,自去年以来,和谐汇义、瑞军资产、仁桥投资、东方港等100多亿私募股权尝试了雪球、安全气囊等衍生品工具,为投资组合增加了缓冲空间。与此同时,宁泉资产、少数投资等主观私募股权也探索了积极和定量相结合的投资方法。
第三,谨慎对待产品发行的时间点和规模,把投资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好头发不容易做,好头发不容易做”的现象同时存在于公共和私募股权领域。然而,以绝对收益为标签的私募股权应在高市场保持克制,以避免投资者因高入场导致基础体验差。
最后,采取各种措施优化客户持有体验。私募股权网络财富管理合伙人王普秀认为,私募股权可以设定适当的绩效基准,经理的绩效超过基准;在频率方面,私募股权可以通过投资者赎回一次性提取绩效报酬来提高投资者的收益感。此外,私募股权必须真诚地与投资者沟通,以减少和消除投资者的焦虑。
据悉,目前鹤溪投资产品不收取任何认购赎回费,业绩报酬仅在客户赎回时计提收入部分。几家100亿级私募股权公司也向记者透露,近年来,年度业绩报酬计提频率降低,对投资者收取更公平的费用。
消费界所刊载信息,来源于网络,传播内容仅以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我们会及时处理,举报投诉邮箱:Jubao_404@163.com,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2 -2023 CONSUMER TIMES.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市赢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76428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53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