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销售业绩来说,2022年永泰能源实现营业收入355.36亿人民币,同比增加30.81%;实现净利润19.09亿人民币,同比增加69.3%
本报讯记者赵彬彬
“双碳战略”总体目标下,中国化石能源企业开始打开转型发展发展道路。针对以煤碳、电力工程为主营业务的永泰能源来讲,其高质量发展的构思是怎么样的?
5月23日,在永泰能源2022年本年度业绩说明会上,企业副董、经理长胜秋对《证券日报》记者说,企业牢牢地导向“双碳战略”总体目标,在压实目前煤化主营业务、不断提升经营效益的前提下,举起储能技术旗帜、紧抓储能技术跑道、加速推进向存储行业转型发展的战略目标。
压实煤化主营业务
化石能源企业节能减排和转型升级刻不容缓,但转型发展应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而公司还需兼具时下主营业务的高速发展。
2022年年度报告表明,永泰能源有着煤炭能源量累计38.57亿多吨,网络资源储藏量大。电力工程层面,做为地区稳价中坚力量,企业隶属发电厂均是江苏、河南主力军发电厂。从销售业绩来说,2022年永泰能源实现营业收入355.36亿人民币,同比增加30.81%;实现净利润19.09亿人民币,同比增加69.3%。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表示:“尽管现在煤炭行业的收益能力强,可是化石能源在未来新能源构造中的比例将不断下降,与此同时化石能源也具备不可再生性,因而尽早开展业务创新,合理布局新能源技术、储能技术等跑道,既可以填补化石能源业务流程,又可抓住未来机遇。
可是转型发展并非易事。巨丰投顾高端投资咨询翁梓驰觉得,化石能源企业转型升级可能面临能源生产、电力能源提供、能源管理体系、能源系统等全方面的转型,企业需要平衡好推动转型发展与确保能源问题之间的关系。
永泰能源也强调,企业能稳步有序推动储能产业发展趋势,都是基于压实目前煤化主营业务、不断提升经营效益的基础上的。企业目前正在积极推动陕西省亿华海则滩煤矿业项目开工建设,此项目储量达11.45亿多吨,预估2026年三季度将具有出煤标准,2027年可实现投产。
有序推进储能技术发展趋势
2022年8月份,永泰能源与海德股份共同投资10亿开设德泰储能技术,宣布涉足储能行业,并确立对焦全钒液流电池、搭建储能技术产业链的转型升级总体目标。
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兼容规模性长时间储能技术情景,具备宽阔的发展前景。北京市伊维碳科管理方法咨询有限公司(EVTank)预估,2025年钒电池新增加经营规模有望突破2.3吉瓦;2030年新增加经营规模有望突破4.5吉瓦,全钒液流电池储能项目总计用户量有望突破24吉瓦,当初新增加钒电池市场容量有望突破405亿人民币。
“在我国钒网络资源产品产量储藏量均是全球第一,发展趋势钒电池具备区位优势。作为一种高安全系数、高的使用寿命新式动力电池,现行政策端对储能技术安全系数标准的缩紧让全钒液流电池发展趋势迈入出风口。”长胜秋表明,全钒液流电池可以在规模性、大容量场景下发挥特长,比较适合中长款时储能技术(即4h至12小时储能技术),最典型的使用场景便是配套设施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大型发电装置储能技术。储能技术时间越久,钒电池的单位造价越低。目前钒电池产业链还是处于投入期,伴随着领域技术革新和产业集约化发展,会慢慢迈入发展趋势的快速期。
建立转型发展目标后,永泰能源逐渐积极布局。在钒矿网络资源行业,企业通过德泰储能技术回收汇宏煤业65%股份,获得上下游高品质钒矿资源以及提高高纯钒冶炼技术。在钒电池关键技术层面,永泰能源与长沙理工大学协作,获得十项全钒液流电池有关储能技术的技术专利技术性。与此同时,与长沙理工大学储能技术研究室贾传坤专家教授合作投资开设德泰储能技术装备公司,将建设年产能500千伏安的大空间全钒液流电池以及相关商品生产流水线。
据了解,现阶段永泰能源全钒液流电池产业链发展趋势架构设计与合理布局早已初步形成,并将在全方位开展各储能项目及生产线建设,预估相关业务将在2024年相继建成投产奏效。
除此之外,永泰能源还通过协作的形式积极推进向抽水蓄能电站、缩小二氧化碳储能技术等其它储能扩展,做为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行业产业链发展趋势补充。
针对发展战略目标,长胜秋表明:“企业争取在2025年将储能产业产业化;在2027年至2030年迈进储能行业第一方阵,完成全钒液流电池市场份额30%之上目标,变成储能行业产业链发展趋势领先的公司,储能技术版块经营规模与当前煤碳及电力板块经营规模非常,最终形成‘化石能源+新式储能技术’一体两翼发展趋势的新格局。”
消费界所刊载信息,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媒体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发送邮件:Jubao_404@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投诉举报邮箱: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2 -2023 CONSUMER TIMES.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市赢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76428号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53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