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周尚伃赵博
中国证监会《证券经纪业务管理办法》并且于2月28日起实施至今已经一个多月。
《证券日报》现场记者证券公司处获悉,为正确引导证券公司标准进行证券经纪业务,提高证券经纪业务管理能力,前不久,中国证券业协会制定了《证券经纪业务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下称《实施细则》)《证券公司客户资金账户管理规则(征求意见稿)》,修定构成了《证券公司客户账户开户协议必备条款(征求意见稿)》《证券交易委托代理协议必备条款(征求意见稿)》,并于近日征询领域建议。以上《实施细则》等4项自我约束标准紧紧围绕证券经纪业务含义,进一步明确并优化证券公司从业证券经纪业务的工作职责,催促证券公司认真履行投资人工作职责、市场营销管理岗位职责、合规岗位职责、稽核审计岗位职责。
与此同时,针对近期“第三方引流现行政策有希望重新启动”消息,现场记者证券公司及第三方处了解到,“现在有证券公司在第三方平台向一部分群体开展试运行的银行开户检测,但是详细情况还要等管控颁布有关标准。”
中证协确立并优化证券公司
从业证券经纪业务岗位职责
现阶段,证券公司子公司数量达到1.2万家和,从业者数量达到35.5数万人,顾客数量达到2.1亿,针对顾客经营规模、子公司和从业者的不断增加,及其获客方式的改变,监督机构已经进一步规范券商经纪业务的岗位职责。证券经纪业务做为“基盘”,是支持证券公司相关业务发展的根本业务流程,业务标准持续发展都是“剑在弦上”。
《实施细则》共六章、二十七条,包含规定优化投资人身份核查,需对投资者、资金帐户及股票账户内资产(不包含投资人根据股票融资融进资金和证劵)初次超出rmb1000万元投资者加强身份核查。证券公司进行电话回访相关工作的,每一年电话回访占比不能低于上年底顾客数量(没有休眠账户及中断交易账号顾客)的10%。与此同时,提成管理工作,证券公司不得以任何方式执行垄断性,不能有故意廉价招客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理应按照合理的方式计算业务成本,计算方式理应通过合规部门认同,一经明确不得擅自变动等。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整个行业销售业绩承受压力的大环境下,证券经纪业务依然是券商业绩的重要基础。中证协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证劵公司代理商顾客证劵成交额733.25万亿,在其中代理公司顾客证劵成交额比例为31.81%,近些年不断提升。
从已公布2022年年度报告的上市券商来说,中国银河证券证券经纪业务主营业务收入101.19亿人民币,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30.08%,新设立顾客数110.84万家,银行开户市场占有率7.48%,创七年新纪录。方正证券代理商交易期货业务净利润23.76亿人民币,顾客数量提升1480万家,在其中新开业顾客数近160万家,新开户市场占有率6.66%。光大证券财富管理业务主营业务收入113.54亿人民币,占主营业务收入的32.01%。国联证券代理商交易期货业务净利润为4.26亿人民币,顾客数量158.38万家,较上年同期提高14.3%。
证券公司已经在第三方开展
试运行银行开户检测
前不久,销售市场含有有关证券公司“第三方引流现行政策有希望重新启动,证券公司已逐渐向蚂蚁财富、腾讯自选股、京东平台等网络平台询价采购”的消息传出,并引起普遍强烈反响。而本次《实施细则》之中对证券公司依靠第三方平台的推广个人行为展开了优化规范标准,“投资人拉拢、接受交易指令等期货业务的任一重要环节,应该由证券公司及时完成,第三方媒介不可干预。”
对于此事,有知情人士透露向《证券日报》新闻记者表露,“已经有证券公司在蚂蚁财富的财富号向一部分群体开展试运行的银行开户检测。财富号由证券公司组织独立经营并管理方法,包含银行开户和支付都是证券公司组织单独承担。但是,具体事宜进度还要等管控颁布有关实施细则。”
易观分析金融业高级咨询顾问苏筱芮向《证券日报》记者说,“证券公司第三方引流有希望重新启动身后缘故或者与全面注册制下推动提供均衡相关。一方面,证券公司流量增长遭受短板、直营推广费用资金投入过高变成现实限制因素;另一方面,网络平台强悍的总流量优点及日活跃用户可以对券商公司品牌及拓客产生助推。除此之外,充分运用服务平台经济的作用等政策方针也将加速证券公司及第三方的协作。”
以上知情人士透露介绍说,“线上渠道有个人优势与价值,例如便捷证券公司进行数字化营销、降低成本,为消费者提供更快捷、友善的体验等。因而,证券公司希望在网络平台设定第三方银行开户和支付通道还在意料之内。”可是,一直以来,券商经纪业务全是监管处罚的核心。中证协表明,现阶段,证券公司子公司超出1.2万家和,对证券经纪业务部门和子公司基本稽核审计的压力比较大。前不久,某头部券商由于对证券经纪业务自主创新监管不够,未能及时制订、健全与第三方网络平台签约合作管理制度,被管控出示警示函;上年3月份,另一家头部券商与第三方违反规定开展线上投顾业务被管控限期整改。
消费界所刊载信息,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媒体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发送邮件:Jubao_404@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投诉举报邮箱: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2 -2023 CONSUMER TIMES.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市赢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76428号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53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