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基金
◎记者 马嘉悦 梁银妍
“最近,‘壳私募股权’业务根本做不到,甚至很难回到资本。”私募股权“壳资源”交易商感到的寒意是私募股权行业深刻变化的缩影。
今年以来,私募监管不断加大,一系列新规进一步规范了私募展业的各个环节,极大地压缩了“窗口基金”的设立、充当渠道和“壳私募”交易的生存空间。在严格监管的背景下,今年以来取消了数千家私募股权,加快了自检合规风险的步伐,并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清算了“壳产品”,暂停了不合规基金的净资产披露。
对于私募股权行业来说,大资产管理、严格监管、快速清理可以说是一场痛苦与增长交织的改革,但也给了行业重新定位和规划发展路径的机会。许多业内人士认为,未来私募股权除了赚钱外,还应加强合规底线意识,坚持创造绝对回报的初衷,提高专业水平,成为值得投资者信赖的资产管理机构。
出清加速:
取消成千上万的私募股权 数十家被罚
刘莉(笔名)最近经常加班的原因是研究新规定,逐一自查,组织监管政策研讨会,调整运营细节,这也是大多数私募股权经理正在做的“家庭作业”。
刘丽是一家100亿级定量私募股权公司的合规总监。她承认,自今年以来,监管一直在增加。”整个行业都“收紧了一根弦”。未来,展览行业的每个环节都必须严格遵守合规底线,否则将受到惩罚甚至取消。”
从公开信息来看,今年以来,监管机构进一步规范了私募展业的各个环节。4月28日,中国基金会就《私募股权证券投资基金经营指南》征求公众意见,规范私募股权基金的募集和存续门槛、组合投资和总杠杆水平;5月1日,《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登记备案办法》(以下简称《备案办法》)正式生效,对私募股权基金高管和股东有严格要求,被称为“历史上最严格”的新备案登记规定。
在严格的监管下,许多私募股权基金经理积极进行自查。根据中国基金会公布的信息,5月22日,上海瑞郡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瑞郡投资”)主动注销。对此,瑞军资产宣布,瑞军投资实际控制人杜昌勇拥有私募股权证券投资基金经理上海瑞军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瑞军投资没有管理基金,未来将不再从事证券投资私募股权业务,因此公司最近主动向中国基金会提交注销私募股权基金经理登记申请。
自2022年以来,自愿取消私募股权的数量显著增加。根据中国基金会协会的数据,2022年有1356名经理被取消,是2021年的2.2倍。截至5月30日,今年已有近240家私募股权公司被取消。
今年以来,监管部门除了不断细化和完善规则外,还通过行政监管措施和清理加快了清理 “伪私募”“乱私募”。
根据中国基金会协会的公共信息,5月份取消了70多只私募股权基金,今年以来取消了1796家私募股权基金经理。从年度数据来看,中国基金会协会今年以来取消的私募股权数量创下历史新高。
同时,今年以来,中国基金会协会多次发布《纪律处分决定》,许多机构被取消会员资格,取消经理登记,涉及10多家私募股权机构和负责人。十三地证监会对44只私募股权基金及其相关负责人作出了60项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一般来说,信息披露违规、违反投资者适宜性、未充分履行谨慎勤勉义务、未及时向中国基础设施协会报告义务已成为关注的焦点。
“野蛮”结束:
灰色操作生存空间压缩
在严格的监管下,从私募灰色操作衍生出来的行业走到了尽头。
童瑶(化名)靠“壳私募”买卖赚钱,记者发现她时,她正在编辑群发各种资质/许可证办理、收转的广告。
童瑶承认:“现在‘壳私募股权’钱不容易赚,因为中国基金会要求私募股权经理实收货币资本不少于1000万元,同一实际控制人设立第二类公司需要解释设立的合理性,这些新规定大大提高了“壳”成本,许多囤积“壳”不符合新规定的要求不能转让,业务难以做,我们正在考虑做其他业务。”
买“壳”卖“壳”是违法的。“壳私募”也可能成为场外资金配置和非法集资的“载体”,给市场带来风险,给投资者带来潜在损失。因此,监管部门一直严格禁止此类行为,备案办法的发布极大地压缩了这一灰色操作的生存空间。
看得见但买不到的“窗口基金”也不能玩。此前,一些私募股权公司通过长期不开放的小规模产品创造绝对净值,增加曝光率,然后推出新产品来吸引新客户,以赚取管理费。
北京一位私募股权人士坦言,一些私募股权利用“饥饿营销”的惯例来激发更多投资者的购买欲望,但最终投资者可能无法在“窗口”中购买基金。而且,超高性能往往是通过相对激进的操作来实现的。该人士表示,该操作是单个股票的增长,或利用场外期权将杠杆率提高到10倍甚至20倍。“投资者只看到超高的表现,很容易忽视背后的风险。此前,一些基金损失了98%,这给该行业敲响了警钟。”
“这种‘把戏’在未来几乎没有空间了。”上述人士表示,私募股权基金(特别是私募股权证券投资基金)一直被称为“灵活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可以脱离投资来源,但也需要组合投资、分散投资和做好风险管理。
此外,私募股权基金作为“渠道”的违规行为也越来越受到监管的重视。一位中型私募股权高管表示,私募股权已成为一个“渠道”,有几种情况:一是不具备私募股权管理资格的机构或个人,借助合格的私募股权发行产品;二是为关联方的特殊目的设立私募股权基金,以满足关联方的相关需求;三是私募股权基金产品本身作为渠道,“如购买公共产品,解决其清算问题”。
最近,深圳证券监督管理局发布了2023年第三期深圳私募股权基金监管通知,私募股权经理不得与外部机构或个人“串通”,私募股权基金作为渠道或工具,以损害私募股权基金投资者的利益为代价,为其他市场参与者提供发行或承销业务便利,谋取私利。
常胜秘诀:
向上生长 向下扎根
根据中国基金会协会的数据,截至2023年4月底,中国现有私募股权基金经理22270人,管理基金20.75万亿元。其中,私募股权证券投资基金经理8658人,管理规模接近6万亿元。
“无论是管理规模进入20万亿元,还是监管的持续努力,都意味着私募股权基金行业再次站在十字路口。如果走上正确的道路,该行业将继续健康快速发展,否则将给该行业的发展带来致命的打击。”重阳投资副董事长唐金喜直言不讳地说。
唐金喜表示,私募股权需要从三个维度塑造健康的产业文化:一是坚持投资者利益优先,在产品设计、销售推荐、投资决策、交易运营、客户服务等环节的基础上保护投资者利益;二是坚持合规经营,私募股权基金必须通过合规培训、案例教育内化为员工的自觉行为;最后,提高专业水平,投资收益应通过发现价值和创造价值来获得,而不是短期投机、内幕交易、市场操纵等违法行为。
明瑞资本认为,私募股权行业有望走向“断尾”、“管头”和标准化发展,即清理小型私募股权基金,使大型私募股权更加标准化。因此,大型私募股权经理必须更加努力地建立合规体系和风险控制体系,真正跟上大型资产管理机构的步伐。小型私募股权也应在合规性的基础上稳步增长,以差异化的优势和专业能力赢得投资者的信任。
以2004年私募阳光为起点,私募行业已经走过了近20年。如今,私募股权基金行业再次面临着一个新的话题:如何在这一改革中成长和转型,充分发挥资产管理机构的应有价值?在众多业内人士看来,管理者要以勇气和智慧向上成长,以远见和毅力扎根,打造平台化、合规化、品牌化的综合能力,才能真正在资产管理行业的大发展浪潮中乘势而上。
消费界所刊载信息,来源于网络,传播内容仅以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我们会及时处理,举报投诉邮箱:Jubao_404@163.com,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2 -2023 CONSUMER TIMES.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市赢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76428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53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