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固本强基,构建有效的法律法规体系
□ 注重问题,规范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
□ 树牢定位,培育适者生存的市场生态
□ 惩防结合,从严打击财务造假
◎记者 梁银妍
5月27日,中国证监会副主席王建军在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年会(理事会)和2023年中国上市公司峰会上表示,近年来上市公司质量的提高有效支持了宏观经济市场的稳定和整体改善,也巩固了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下一步,中国证监会将努力建立有效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培育适者生存的市场生态,严格打击财务欺诈,进一步促进上市公司的高质量发展。
“一个好的上市公司,一个负责任的实际控制人,一个大股东,必须说实话,做真实的账户,不操纵业绩,不欺骗市场,不误导投资者。”王建军强调,上市公司应承担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责任,真正成为各类企业的“优秀学生”,或欺诈、不相信、加强主营业务、寻求创新、回报。
上市公司的标准化经营和治理水平显著提高
王建军评价,上市公司的外观和质量发生了令人满意的变化,标准化经营治理水平显著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不断提高,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为建设标准化、透明、开放、充满活力、有弹性的资本市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但王建军也强调,目前上市公司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断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压力和挑战并不小。”我们应该增强信心,积极适应,抓住上市公司发展的新机遇。”
首先,今年以来,经济社会全面恢复正常运行,金融、货币、工业、科技等政策重点稳定增长,经济发展呈现良好趋势。
其次,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和最具潜力的国内需求市场,是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类别。经济活力强、韧性大、潜力充足、稳定、长期改善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是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第三,股票发行登记制度改革的全面实施,从监管逻辑、发展质量、投资者结构、市场生态等方面,有利于不断增强资本市场的活力和韧性,加快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建设,为上市公司的优质发展提供良好的资本市场环境。
四方面促进上市公司优质发展
王建军表示,去年年底,实施了新一轮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三年行动计划,工作重点从“混乱控制”转向更深层次的“质量改进”,必须进一步促进上市公司的高质量发展。
他详细阐述了工作的四个方面:
首先,我们必须加强基础,建立有效的法律法规体系。王建军表示,要科学设计监管法规体系,有效衔接公司法和证券法,推动上市公司监管法规的出台,通过“补充、修改、理顺”对现有规则进行整体重构,不断提高上市公司监管法规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二,注重问题,规范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他表示,要大力重视公司治理和监督,以创建最佳实践案例为出发点,开展公司治理成果改善活动,加强“关键少数”治理意识,加强内部监督和限制,完善上市公司绩效描述会议的正常机制。完善全面注册制度下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对信息披露一致性的监督,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三是树立坚实的导向,培育适者生存的市场生态。具体来说,要推进股票发行登记制度的全面实施,严格控制市场入口,不断提高制度适应性,引导市场资源向科技创新企业倾斜;优化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制度安排;加强与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地方政府的合作,提高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竞争力,支持民营上市公司的发展壮大;深化分类监管,巩固风险公司压降效果;严格退市监管,多元化退出渠道不断畅通。
四是惩防结合,从严打击财务造假。王建军表示,中国证监会将完善防范和打击财务欺诈的长期机制,对严重欺诈、资金占用等关键问题进行专项治理,加强线索发现、检查和处置的全过程监督;加强财务欺诈案件的联系,加强“关键少数”和中介机构的三维问责,将其他参与欺诈的主体纳入打击责任的范围,打破欺诈的生态系统。
上市公司要真正成为各类企业的“优等生”
王建军强调,上市公司要深刻认识提高质量是其责无旁贷的重要使命,不造假、不背信、强主营业务、谋创新、重回报,真正成为各类企业的“优等生”。
“要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首先要解决信息披露的真实性问题。”他说,一个好的上市公司,一个负责任的实际控制人,大股东,必须说实话,做真实的账户,不操纵业绩,不欺骗市场,不误导投资者。这是底线,而不是高要求。
王建军认为,上市公司必须牢固树立上市公司姓“公众”的意识,不得侵占资金、非法担保、利益转移等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的事情,全力做好经营工作,提高业绩。损害上市公司利益是刑事犯罪,违反的,将受到严厉处罚。
他说,上市公司应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不仅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专注,不要盲目扩张,打造独特的中国精品和基础百年店,还要善于抓住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机遇,开辟新领域、新轨道,加快世界级企业建设。
他还强调,实际控制人、大股东应始终敬畏投资者、尊重投资者、保护投资者,保持“上市”的初衷,记住上市不是终点,而是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必须提高治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努力创造更多的价值,让投资者真正分享企业发展的红利。
消费界所刊载信息,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媒体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发送邮件:Jubao_404@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投诉举报邮箱: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2 -2023 CONSUMER TIMES.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市赢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76428号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53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