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晴 记者 俞立严
5月24日,宁德时代在SNEC第十六届(2023)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能能源(上海)大会暨展览(以下简称“SNEC大会”)上发布了世界上第一个零辅源光存储集成解决方案。同日,比亚迪还在SNEC大会上推出了首款集成刀片电池的储能系统“比亚迪魔方”。此外,蜂巢能源还在SNEC会议上发布了短刀全系列储能电池产品,用于电力、工商、家庭三大场景,并发布了三个储能系统。
在这方面,行业专家表示,中国电力电池企业具有技术和产品的先发优势。作为新能源竞技场的扩张和延续,储能业务预计将进一步提高行业繁荣和相关公司的业绩。电力电池企业进入储能热潮也表明,新的电力系统正在建设和成熟,包括电化学储能在内的储能系统正成为电力系统的“刚性需求”,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三巨头发布了新的储能系统
5月24日,宁德时代发布了世界上第一个零辅助光存储集成解决方案。宁德时代零辅助光存储集成解决方案通过自主研发的光存储变流器、高温电池技术和先进的自加热技术,摆脱了传统储能解决方案对冷却系统及其辅助电源的依赖,实现了光存储的实时联动。
“经过三年的打磨,实现了光与存储的实时联动,控制响应速度提高了10倍,实现了毫秒功率控制,保证了电力输出的平稳,充放电效率提高了10%。宁德时代储能解决方案总监唐志耀表示,作为新能源电力的主要来源之一,光伏能源的稳定性仍受天气条件的限制。此外,受系统架构约束、辅源用电等因素的影响,传统光储系统面临着运行效率低、运行维护复杂等问题。
针对行业痛点,宁德时代创新推出了由“光伏组件、储能电柜、光储变流器”三个模块组成的零辅源光存储集成解决方案。唐志耀说,宁德时代解决方案最大的创新亮点是“零辅助”,即储能柜配备行业第一个长寿命高温芯,系统循环寿命1.5万次,耐高温石墨负极材料和特殊电解质,储能芯在35℃以上仍保持良好的衰减特性,无需冷却系统和外部辅助电源,优化系统运行性能和效率,实现免维护。
同日,比亚迪推出了首款集成刀片电池的储能系统“比亚迪魔方”。据报道,“比亚迪魔方”储能系统的核心特点是配备刀片电池,采用无模块、无PACK的CTS(电池到系统集成)技术、直接集成到系统中,可以减少约36%的零件数量,提高约98%的空间利用率,增加约30%的结构强度。同时,“比亚迪魔方”可灵活组合,适用于工商储能、电站级储能等应用场景。
比亚迪2022年年报披露,在储能行业的研发中,比亚迪致力于打造具有超高容量密度、超高安全性、超长寿命、超低成本、降低维度攻击能力的新一代储能系统,形成刀片电池、汉等非凡产品,努力在储能市场份额中排名世界第一。
蜂巢能源作为后起之秀,也在SNEC大会上发布了短刀全系列储能电池产品,应用于电力、工商、家庭三大场景。基于这三个电池,还发布了三个储能系统。蜂巢能源董事长杨红新表示,未来几年汽车动力电池市场仍将成为主力军。然而,储能作为动力电池的新增长也不容低估。数据显示,以锂电池为主的新型储能装机比例已从2020年的8%上升到2022年的19.3%,预计未来几年其增速将继续高于动力电池。
新的电力系统呼之欲出
“在光伏和风电发展的早期阶段,当(在电力供应中)相对较小时,储能只是锦上添花,而不仅仅是需要。当光伏和风电的渗透率达到一定程度时,储能的重要性就会越来越高。现在已经进入了这个阶段,因此储能的爆炸性增长率远高于光伏。”阳光电源高级副总裁顾亦雷在SNEC会议相关论坛上对储能行业表示乐观。
将注意力转向整个新的电力系统,太阳能发电可能起到“概述”的作用,光伏在电网中的渗透将推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崛起。
“储能、氢能、电动汽车等行业参展,充分说明光伏正在跨境,与其他行业有着深厚的联系,新的电力系统即将出现。全球绿色能源理事会主席、协鑫(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共山表示。本次SNEC会议包括光、储、氢三个主题,表明未来电动汽车、储能、光伏、氢能等可能呈现出更紧密交织的发展趋势,电池企业也可能发挥多重作用。
中国动力电池公司已经冲出亚洲,在全球市场上确立了领先地位。SNE国际市场研究机构 根据Research发布的数据,2023年第一季度,韩国三家电池制造商的市场份额同比下降,比亚迪超过LG新能源,排名世界第二,宁德时代继续排名世界第一。排名前十的中国动力电池公司有:中创新航、国轩高科技、亿纬锂能、新旺达。
“中国动力电池公司在发展储能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罗兰贝格的全球合作伙伴石帅分析说,一方面,中国企业可以获得全球电动汽车装载量的一半以上,拥有电池领域的领先技术和高质量的产品,这些积累的优势可以促进储能业务的进步;另一方面,中国需要大力发展储能设施,大量电动汽车也需要支持充电和更换网络,为中国企业储能的发展提供支持。
消费界所刊载信息,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媒体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发送邮件:Jubao_404@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投诉举报邮箱: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2 -2023 CONSUMER TIMES.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市赢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76428号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53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