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陆海晴
2万亿元的“固收+”基金市场发生了新的变化。
在连续几年的规模“飙升”之后,迈上了2万亿元的大关 “固定收益+”基金在去年股市和债券市场的波动中迎来了“打击”。这也使得许多基金经理开始重新审视如何管理“固定收益+”基金,以满足中低风险金融管理的需求。
今年以来,情况略有好转。许多“固定收益+”基金走出泥潭,净值得到修复。新的变化也随之而来,其中一些 “固定收益+”基金引入知名基金经理,加强股权资产管理;还有“固定收益+”产品通过量化手段控制股权头寸的配置比例,试图重生。
孤舟难挡千层浪。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刚兑的打破,居民对绝对收益产品的需求巨大,“固定收益+”基金的后续空间相当广阔。能否提供持续稳定的回报是 “固定收益+”基金长期活力的关键。要做好“固定收益+”基金,基金管理人应具备多策略、多资产配置能力,建立系统的多资产研究投资研究体系。
业绩分化明显
在股市持续波动、债券市场超出预期牛市的背景下,主要攻防兼备的“固定收益+”基金表现如何?总体而言,与去年相比,“固定收益+”基金业绩有所回升。Choice数据显示,截至10月20日,今年“固定收益+”基金平均收益率为-0.52%,而去年“固定收益+”基金平均收益率为近-4%。
具体来说,“固定收益+”基金的业绩差距很大。数据显示,约45%的“固定收益+”基金实现正收益,其中工行聚丰混合、景顺长城泰阳回报混合A、近30只基金,如华商收益增强债券A,今年收益率超过5%,部分基金净值创新高。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今年以来,约有117只“固收+”基金亏损5%以上,今年以来有10多只基金亏损10%以上。
谈到“固定收益+”基金业绩差异较大的原因,天翔投资基金评估中心认为,自今年以来,风格稳定、股权属性薄弱的“固定收益+”基金表现相对较好,而股权中心相对较高的“固定收益+”表现相对一般。这是因为自今年以来,股票市场呈现出冲击下降的趋势,整体股权资产不能给“固定收益+”基金带来更好的收益增强效果。
“一些‘固定收益+’基金已经变成了‘固定收益-’,主要是因为它们没有得到很好的风险控制。股权投资部分过高的股权中心和市场风险暴露过大,使基金失去了业绩的稳定性。”天祥投资基金评估中心承认。
基宇基金的观点也相似。基宇基金表示,大多数股权含量较高的“固定收益+”基金表现不佳。今年的行业轮换速度很快。如果“+”部分没有抓住阶段性热点,就很难获得理想的回报。此外,今年债券市场的信贷利差继续收敛。如果只以高级信贷债券或利率债券作为固定收益的基础,可能无法积累足够的安全垫来对冲股市的下行压力。
在业内人士看来,大类资产配置能力在“固定收益+”基金的管理中非常重要。华宝证券资产管理相关人士告诉《上海证券报》:“就‘+’部分而言,选择正确的大类资产配置方向可能比在表现不佳的单一策略中努力更重要。”。
跨界频繁出现“固收+”
随着今年业绩的回升,“固定收益+”基金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积极股权基金经理开始尝试管理“固定收益+”基金。例如,8月,广发基金宣布,林英瑞将被聘为广发吉祥债券的基金经理,并与吴敌共同管理该基金。
从投资范围来看,广发吉祥债券是二级债券基础,截至第二季度末,规模不足5000万元。林英瑞市场高度关注,深度价值投资,截至第二季度末,其基金管理规模超过100亿元。
林英瑞不是唯一一个尝到新鲜“固定收入+”管理的人。今年6月,国投瑞银基金宣布招聘齐为国投瑞银优化增强债券基金经理,国投瑞银优化增强债券也是二级债券基础。根据基金经理的简历,齐旭鹏证券已经工作了大约20年,以平衡的配置风格而闻名。
“这可能是‘固收+’基金精细化管理的一个方向。股权和固定收益两种资产的投资逻辑框架存在较大差异。固定收益部分做好基本收益,知名股权经理参与,也表明希望为投资者提供更积极的收益表现。同时,知名股权经理加入的光环效应,加上“固定收益+”基金整体波动小于股权基金的特点,也有助于从宣传的角度提高基金规模。华宝证券资产管理相关人士表示。
除了主动股权基金经理跨境管理“固收+”产品外,具有量化特色的“固收+”产品也很受欢迎。蜂巢恒利债券基金经理李海涛观察到,今年以来,量化投资支持的“固定收益+”产品需求显著增加。这类产品一般在股权部分采用量化手段,生成单一风格或指数的增强策略,其特点是投资风格不漂移、透明,收益风险特征相对可预测,作为机构投资者认可的配置工具。
例如,汇天府基金今年推出了汇天府稳定回报债券,由汇天府指数和定量投资部副总监吴振翔单独管理。从基金投资策略来看,采用定量手段建立投资组合;股权投资,采用定量宽基础指数增强策略;在债券投资层面,也采用定量定量管理。
巧合的是,博道基金固定收益投资总监陈连泉在“固定收益+”基金管理中采用了多元化定量模型,系统管理需要考虑各种复杂因素,以提高投资精度。还有由量化基金经理和债券基金经理共同管理的“固定收益+”基金。以中信保诚瑞丰6个月持有期混合为例,拟任基金经理蒂云涛有20多年的定量研究经验,另一位拟任基金经理杨立春有10多年的固定收益市场。
需要丰富的战略和产品形态
“固定收益+”基金经历了两波发展高峰。据华宝证券资产管理统计,2015年至2016年,“固定收益+”基金迎来了第一波发展高峰。规模增长主要来自产品发行。截至2016年底,规模接近万亿元。2017年至2018年,“固定收益+”基金减少4000多亿元。
2019年至2021年,“固收+”基金迎来第二波发展浪潮。具体来说,2020年和2021年“固收+”新发规模分别超过4000亿元和6000亿元。截至2021年底,“固收+”基金总规模超过2.7万亿元。2022年以来,“固收+”基金表现不尽如人意,但总体规模仍在2.5万亿元以上。
华南某基金公司营销总监认为,近年来“固定收益+”基金的快速发展反映了投资者对稳定收益产品的需求。上述营销总监认为,只有稳定下来,我们才能走得更远。一方面,要求基金公司谨慎使用“固定收益+”进行营销宣传,严格按照相关投资比例的限制定义“固定收益+”基金,使投资者对此类产品有准确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要求基金公司加强合规风险控制,减少产品波动。
纵观“固收+”产品开发中的逆风时刻,李海涛直言不讳地表示,做好“固收+”产品不仅要关注股权投资方面。如果产品暴露在单一风格和单一轨道上的风险过多,即使有主观选股的阿尔法收益,也面临着净值大幅回撤的压力。更重要的是,各种资产的资产配置和子策略的技术储备。与股权方面相比,“固定收益+”产品需要在股权、利率债券、信用债券、可转换债券等资产之间和资产之间进行最佳组合,这是“固定收益+”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华宝证券资产管理相关人士建议,后续的“固定收益+”基金应丰富战略线和产品形式,从“卷”营销、“卷”单一资产投资研究到多资产、多战略、灵活形式。
消费界所刊载信息,来源于网络,传播内容仅以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我们会及时处理,举报投诉邮箱:Jubao_404@163.com,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2 -2023 CONSUMER TIMES.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市赢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76428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53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