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多家基金公司和银行下线基金净值实时估算功能后,第三方基金代销巨头也纷纷跟进。
近日,腾讯理财通官宣,将暂停部分基金的盘中净值实时估算展示服务。蚂蚁基金、天天基金等头部互联网代销平台上,也已经下线了部分基金的净值实时估算功能,而近期已有雪球、盈米基金等相关功能也已下线。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基金净值实时估算功能的下线有利于保障投资者利益,引导理性投资。未来基金公司应该更关注提升投顾服务能力,通过多种形式的投教活动,引导投资者树立长期投资的理念,并促进基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下线部分基金净值实时估算功能
腾讯理财通、蚂蚁、天天跟进
7月21日,腾讯理财通发布《关于暂停部分基金盘中净值实时估算服务的公告》,表示为进一步优化基金产品展示,提升服务体验,理财通将于7月21日晚间暂停部分基金的盘中净值实时估算展示服务。
据编辑查询,目前腾讯理财通平台仅有指数型基金还有基金净值的实时估算功能,其它类型的产品均已下线该功能。
蚂蚁基金方面,目前也已下线了大部分基金产品的净值实时估算功能,目前仅有部分指数型产品还保留该功能。
天天基金平台上,同样除指数、ETF、指数联接产品目前还有净值估算功能外,其余产品均已下线该功能。
至此,第三方独立销售机构的净值实时估算功能,除了在指数型基金保留外,各大巨头对该项功能已经纷纷下线。
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
助推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
为了给投资者决策提供参考,多家基金销售平台此前陆续上线了基金净值的估算服务。所谓“净值估算”,字面理解即对基金净值的估算值。在估算方法上,主要是通过基金定期报告中的历史持仓,再结合实时股票行情模拟出来的净值估算结果。
但自从基金净值估算功能上线以来,业内对于其合规性和准确性等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
北京一公募人士直言,目前第三方销售平台净值估算参考的持仓信息均来自于基金的定期报告,由于这些报告披露时间相对滞后,基金净值的估算也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和片面性;另一方面,由于不同平台使用的模型和算法不同,基金净值估算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都给投资者造成了困扰,甚至误导投资者。
在网络平台上,也确实有不少投资者曾留言,对不同平台的不同净值估算结果表示困惑。同时,有的基金在季报之后做了调仓,导致实际净值和净值估值存在较大差距,甚至让部分投资者产生了“净值被偷吃”的误解。
在今年6月,监管层曾下发的一份通知提到,在日常监管关注到,受市场波动等因素影响,盘中估值会严重偏离实际净值,存在投资者投诉风险。上述通知要求,基金公司、第三方销售机构等基金销售渠道,在直销和代销平台下线基金净值估算功能。同时要求,在下架过程中,应切实做好投资者安抚和解释工作,向投资者说明盘中估值不准确,亦无实际意义,取得投资者理解,避免引发投诉风险。
此后,多家银行、基金公司、第三方基金代销机构等陆续公告下线上述功能,基金净值估算带来的市场误导的争议,也终于尘埃落地。
针对基金净值估算功能的下线,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此举有利于保障投资者利益,引导理性投资,并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沪上一代销平台负责人认为,公募基金采用“未知价”的原则,初衷是为了保护投资者利益,引导长期投资,避免可能的套利或短期交易等行为。而净值估算功能作为一个工具,对专业投资者来说,确实可以提供分析依据和为投资决策做参考,比如可用来观察基金经理是否存在风格漂移等。
但该负责人也表示,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净值估算功能很容易让他们对基金的涨跌幅形成预期,如果实际净值涨了皆大欢喜,跌了往往怨声载道,进而迁怒到基金经理身上,而一旦估值与实际净值产生误差,无论涨跌,都容易引起一些投资者不理性的加仓或减仓行为。
“事实上,一只基金的投资价值,不能只看单日净值涨跌,或者只凭估算的净值就进行短线操作。”该负责人表示,目前市场上的基金估算模型,大多无法实时反映基金经理的仓位调整、投资标的变化等因素,因此下线基金估值功能,将更有利于投资者综合考量各个影响因素,作出更加理性的投资决定。
“尽管有的平台已经在功能页面提醒了净值估算仅供参考,但还是会对投资者的投资产生一定的影响。”前述北京公募人士也直言,基金净值估值功能可能会误导投资者短期投资决策,助推追涨杀跌,而频繁申购和赎回,这不仅影响基金经理的产品管理和运作,也很难帮助投资者获取稳定的回报,因此,下线净值估算功能是对投资者的保护。
至于该功能下线后,对基金公司是否会产生影响,该公募人士表示,对于部分基金销售平台来说,会少了一个卖点,但同时也让行业更加规范;从投资上看,该功能对于基金产品投资运作没有影响。
“净值实时估算服务下线后,未来基金公司应该更关注提升投顾服务能力,通过多形式的投教活动,引导投资者树立长期投资的理念。”该公募人士称。
(来源金融界)消费界所刊载信息,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媒体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发送邮件:Jubao_404@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投诉举报邮箱: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2 -2023 CONSUMER TIMES.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市赢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76428号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53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