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力军,不能缺席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布局。数字中国建设的核心本质之一是让未成年人享受到包容性和便捷性的数字文化,在数字社会中得到高质量的发展。
根据共青团中央权益部和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未成年人排名前五的网络使用行为是在线学习(88.9%)、听音乐(63.0%)、玩游戏(62.3%)、聊天(53.4%)、看短视频(47.6%)。可以看出,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主要是学习和娱乐,尤其是通过互联网学习的比例更高。报告显示,近40%的未成年人认为互联网有助于学习课外知识,这表明未成年人的互联网使用正从“玩具”逐渐转变为“工具”、从娱乐到知识的过渡。
德国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认为,知识在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是开放和流动的。短视频平台的知识打破了知识壁垒,改变了过去线性、自成体系的特点,呈现出网络化、知识共享的特点。通过对知识的重组和转化,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内容多样、形式丰富的学习空间和平台,延伸和整合了数字时代的知识学习边界,为未成年人服务,为他们提供了拓宽视野、增长知识的重要渠道。短视频的视觉化、场景化和实践性也更符合未成年人的规律。
报告显示,近一半的未成年人通过短视频平台学习。其中,小学生34.0%,初中生61.8%,高中生65.1%。、64.7%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可以看出,12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接触短视频的比例更高。近40%的未成年人观看学习知识的短视频,如考试辅导、课堂知识等,近40%的人观看有趣的知识短视频、观看旅游美食等休闲知识短视频。而且,颤音等短视频平台也成为未成年人拓展认知的主要渠道。
面对未成年人数字时代的全新学习方式,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短视频已经成为数字时代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新课题。有些家长担心孩子会沉迷于短视频,但心理学研究认为,上瘾行为需要六个要素:目标、反馈、进步、挑战、悬疑和社交。也就是说,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如果存在这六个要素,用户更容易上瘾。此外,是否上瘾与用户的生活状况、心理状况、人际关系状况、家庭教育方式密切相关。
虽然短视频比文字或图片更全面地增加了人们的感官体验,也具有社会属性和娱乐属性,但它们不同时具备这六个要素。基于信息传递的短视频平台在构建知识学习新领域时的不足主要是内容同质化、价值多样化等问题。家长、教师等成年人要帮助未成年人利用好短视频平台的知识资源,让孩子在娱乐中享受到高质量的数字文化。短视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故事性强,短小精悍,比在闲暇时间“刷屏”更方便,所以也成为人们的产品。
家长和教师应赋予未成年人权力,创造适合未成年人发展的数字环境。在2023年2月召开的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教育部发布了《教师数字素养》,要求教师利用好数字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学习。同样,家长也迫切需要提高数字素养,增强数字思维、数字认知和数字技能,利用好互联网平台上的数字文化资源,与孩子一起培养绿色智慧的生活方式。家长和老师要特别注意以下几对,让孩子从开卷有益到“开屏有益”,从简单的娱乐到娱乐。
平衡线上生活和线下生活。互联网的发展增加了知识的普遍性,给孩子带来了新的学习体验和获取知识的渠道。家长和老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孩子平衡线上生活和线下生活。我们不仅要注意丰富孩子的线上生活,让孩子过上高质量的数字化生活,还要注意孩子的线下休闲、社交、家庭生活和校园生活,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积极的线下生活,更有利于孩子把线上生活和线下实践结合起来。
平衡娱乐和教育。在短视频的视觉趣味包装下,知识让孩子感觉更有趣,学习更轻松愉快。但是,在很多家长和老师眼里,他们总觉得“不像”学习,因为在成年人眼里,他们应该“学无止境,努力工作”。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孩子,玩得开心才是硬道理。家长和老师要注意平衡两者的关系,既要满足网络一代的学习变革需求,让孩子在学习中获得参与感和归属感,又要注意在娱乐中增加教育,让孩子在快乐中不至于产生网络迷航,从而消除学习的重要求。
平衡短小化和系统化。短视频不仅是短视频的优点,也是短视频的缺点。短知识更方便学生观看,更符合孩子短时间注意力的特点。然而,学习知识也需要系统化,以避免“盲人触摸图像”。家长和老师要利用好自己的优势,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构建自己需要的知识体系,围绕某个话题、某些问题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讨论,让孩子在学习短视频时克服自己带来的问题。
平衡儿童实践和儿童保护。短视频的弹幕、评论和直播更具互动性,这也是一把“双刃剑”。优点是孩子在网上学习时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思考和互动。问题是也可能给未成年人带来风险。因此,我们不仅要鼓励未成年人参与更多的实践,还要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家长和老师特别需要增强孩子的保护意识,提高自己和未成年人的数字素养,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
消费界所刊载信息,来源于网络,传播内容仅以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我们会及时处理,举报投诉邮箱:Jubao_404@163.com,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2 -2023 CONSUMER TIMES.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市赢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76428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53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