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李亚男
4月18日,新日股份公布2022年年度报告。企业上年实现营业收入49.04亿人民币,同比增加14.55%;实现净利润1.62亿人民币,同比增加1326.25%。
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纪雪洪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表示:“针对新日股份这种加工制造业,其核心新产品研发、质量管控及其成本管理是促进的重要环节。从企业年度报告看,除开市场走势火爆对公司业绩催化反应外,公司对成本全面管理也在一定程度上拉高了获利能力。与此同时,2021年企业净利润数量比较低,也一定程度上推高了上年纯利润增长幅度。”
国外市场或迎发展契机
新日股份是一家专业从事电动车、电动轻便摩托车、电动摩托等电动两轮车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公司,电动两轮车为公司发展主打产品。
分商品来说,新日股份2022年奢华款产品实现营业收入21.48亿人民币,简单款产品实现营业收入12.7亿人民币,特种车辆商品实现营业收入4353.78万余元。以上三款新产品的利润率分别是16.88%、12.80%、13.29%。
分地域来说,新日股份上年主营业务收入排名前三的区域为华东区、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各自完成14.5亿人民币、6.76亿人民币、5.66亿人民币。谈及不同地区的销售量转变,企业在近日路演活动时指出,山东省、河南省、安徽省、江苏省、河北省为公司发展中国市场五大主力。
2022年年度报告表明,新日股份2022年出口利润率为25.31%,较去年同期提升1.9%。企业在项目路演的时候也明确表示,以后业绩增速很有可能主要来源于国外。针对国际业务今后的发展,公司认为,业内现阶段都是在使力办厂和建方式。新日股份以前数年年销量大约为7000万余元,预计明年会出现提高。
纪雪洪介绍说,“伴随着电动两轮车产品由零星应用到大范畴普及化,电动两轮车慢慢变成‘国民车’,从2022年的销售量来说,中国电动两轮车产销量达到5000万台之上。因为国家标准的实行,近些年电动两轮车更换升级需求强烈,与此同时累加国外市场电动摩托要求暴涨,共享电单车推广普及,电动两轮车销售市场仍存在比较大发展契机。”
安信证券研报表明,2022年全世界摩托销售量大约为6000万台,以亚洲市场为主导(占有率85%)。东南亚地区近些年出现了摩托汽车电动化的政策引领。选用钠电池做为能源电动两轮车能适应国际市场的要求,加快电动两轮车在国际市场的扩展。据计算,在除我国以外亚洲地区,如果将来两轮电动车汽车电动化比例达到50%,电动两轮车产销量经营规模市场空间为2000万台左右。
新日股份在年度报告之中表明,企业将因时制宜,根据不同我国实行不一样对策,切实扩张国外市场的份额。公司现阶段已经在印度进行CKD国外拼装新项目,且筹备在国外成立分公司,建立文化整合运营策划。
钠电池加速落地式两轮电动车
新日股份在年度报告中指出,企业将推动钠电电动车产品研发过程,和行业大型企业协作,加速走向市场。
据统计,企业此前已开展锂电池产品的开发,报告期,企业紧紧围绕高档智能化锂电车精准定位,关键营销推广“超级跑系列产品+启航2核”系列产品车系,对焦小雅致Q3、MIKU1、幻像PLUS等主打产品打造爆品。
新日股份在近日项目路演时回答了锂电池商品的一些问题,2022年锂电池销售额降低,可能与成本端原料价格太高和通讯协议规范更新相关。企业一直专注于产品研发锂电电池的商品,紧紧抓住锂电池跑道机遇,尽管现在商品仍然以铅酸蓄电池为主导,但在未来2年锂电池商品占有率会明显提高。
与此同时,新日股份还表示,从长远看钠电对铅酸电池产生的影响超过锂电池。“前几年主推锂电池跑道,早已也起到了预期的效果;在今年的会出现更改,企业也推出了钠电商品。”
上海钢联新能源技术业务部钠电池投资分析师汪奇向《证券日报》新闻记者详细介绍,现阶段,钠离子电池市场处于开发设计应用领域的时期,赣锋锂业研制的钠离子电池二代和三代商品,比能量与聚合物锂电池贴近,主要应用于新能源电动车层面,比能量小于140Wh/kg的钠离子电池商品,主要应用在二轮车和中小型储能技术等市场。
“钠离子电池关键优势是产业链产业化结束后,可以跟锂电池成本拉开距离,贴近铅酸蓄电池成本。”汪奇说。
在纪雪洪看起来,电动两轮车从铅酸蓄电池到锂电池化、钠热电是大趋势,能量密度的锂离子电池,可以让车更轻巧,里程数更久。在锂离子电池高投入时,钠电池做为锂电池填补,能够丰富多彩公司的产品线,提高企业的抗风险。在当前碳酸锂价格连续下跌的大环境下,锂离子电池仍然是电动两轮车、新能源汽车的流行技术方向。
汪奇表明,“现阶段两轮电瓶车层面,牛犊、asri等电动车厂商均开始和钠离子电池制造商的展开合作,预计明年钠电池在电动两轮车行业应用经营规模可以达到2GWh至3GWh。”
消费界所刊载信息,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媒体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发送邮件:Jubao_404@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投诉举报邮箱: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2 -2023 CONSUMER TIMES.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市赢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76428号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53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