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苏向杲
截止到4月9日,已经24家A股上市银行公布2022年年度报告。并未公布年度报告的18家上市银行将于4月25日至29日集中化公布。现阶段,国有六大行以及部分股份行已公布年度报告,2022年上市银行总体生产经营情况日趋清楚。
从关键指标看,24家上市银行2022年纯利润总计1.87万亿,同比增加7.1%。在其中,22家净息差下挫,比例高达91%;17家不良率降低,占有率70.8%;13家拨备覆盖率下降,占有率54%。
净息差突降
非息收益承受压力
如按纯利润经营规模区划,24家上市银行展现“三个人才梯队”:工行、建行、农行、中行、招行这5家纯利润经营规模均超1000亿美元,处在第一梯队;兴业、交行、中国邮储银行等11家机构处于100亿人民币至1000亿元,处在第二梯队;重庆银行、青岛银行等8家机构小于100亿人民币,处在第三梯队。
纯利润同比增长率层面,不一样上市银行有一定的分裂。如,张家港行、江阴银行、平安、常熟银行、无锡银行等5家机构上年增长速度都超过20%,展现较好的成长型。瑞丰银行、宁波银行、招行、中信、中国邮储银行、北京银行、兴业等增长速度虽小于20%,却也超出10%,超越已公布年度报告的上市银行平均值。
整体看,24家机构上年纯利润总计同比增加7.1%,增长速度下挫。2021年,这24家机构纯利润总计同比增加12.9%。
纯利润增长幅度下挫和商业银行净息差广泛下挫、非息收益承受压力相关。
现阶段,已公布年度报告的上市银行中,净利息收入占营收的占比广泛超出七成,净息差下挫对发售银行净利润产生的影响比较明显。
“上年四季度,银行贷款利率不断下滑,关键负债成本特别是对公负债成本走升,大部分金融机构利差再次承受压力下滑,在其中大型银行因为大量担负‘稳银行信贷’每日任务、关键债务占比最高,利差下挫力度相对性更高;一部分民营银行依靠顾客下移及其提高线上信用贷款占有率等措施,促进净息差平稳。”国泰君安顶尖金融行业投资分析师王一峰表明。
从数据层面来说,据新闻记者统计分析,以上24家机构中,除江阴银行、中行上年净息差较前一年升高,别的22家都出现降低。
多名发售银行高管最近还在销售业绩在发布会上提及了净息差下滑的缘故。建行首席运营官生柳荣表明,“上年,建设银行净息差下降11个百分点,大部分跟同行业发展趋势一致,具体相关因素是货款利率(LPR)的下降和债券收益率的下降。”
农牧业行长付张建表明,农业银行净息差降低有各个方面要素,关键相关因素只有两个层面:一是降资金成本、稳经济股票大盘,LPR持续下降,借款收利息率较去年同期降低14个百分点;二受到了存款定期化趋势危害,储蓄还息率升高9个百分点。
大部分银行在年度报告及销售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净息差经济下行压力依旧是2023年经营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难题。
非息收益层面,据新闻记者统计分析,以上24家机构2022年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总计同比下降2.6%。王一峰觉得,很多银行非息收益承受压力与往年四季度投资理财大幅度赎出、代销基金等服务变缓、减费让利冲击性手续费收入,疫情冲击储蓄卡、投资银行等业务发展都有关系。
5家机构
不良率同比增长
不良率与拨备覆盖率是监督和销售市场关注的焦点指标值。
不良率层面,据新闻记者统计分析,2022年,以上24家机构要低于2%。在其中,招行等7家机构不良率小于1%。增长幅度层面,有5家不良率发生同比增加,2家差不多,其他均出现下滑。
上海市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对《证券日报》记者说,一部分上市银行不良率上升与公账房地产信贷欠佳率的提升相关。但是,今年房地产不良率对银行资产质量的不良影响将大幅度降低。
除房地产行业的不良影响以外,很多银行在年度报告中指出,2022年,受宏观经济下行等因素的影响,社会化服务、高新科技、文化艺术、环境卫生、工程建筑等领域不合格率比上年底略微升高。
就2023年银行资产质量行情,好几家银行高管在销售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充满信心、更有底气持续保持银行资产质量稳定。
工商局银行副行长王景武表明,工商银行高管充满信心、更有底气再次保证银行资产质量的稳定,自信心与自信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我国经济发展企稳向好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是工商银行较好的风险管控能力。
农牧业银行副行长张旭光表明,预估2023年农牧业银行资产品质将维持基本稳定。宏观经济政策不断修复稳步发展,经济发展发展的质量、均衡、安全与可持续比较强,为金融机构平稳银行资产质量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因素。农行的个人信用风险管理能力还在不断提高。
从拨备覆盖率来说,工行等5家上市银行2022年末这个指标暂住前端,均超17%。从同比变化看,有14家机构这个指标出现下滑,最大下降3.27%,10家提高。整体看,一部分发售城市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比较低,且下降幅度大。
多名业内人士认为,2023年,一部分城市商业银行资产填补方式比较有限,资产内部能力差,资金填补工作压力或不断高过国有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
消费界所刊载信息,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媒体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发送邮件:Jubao_404@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投诉举报邮箱: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2 -2023 CONSUMER TIMES.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市赢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76428号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53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