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集团对清陶能源的额外投资不超过27亿元,间接持有清陶能源约15.29%的股权,成为其最大的机构投资者
□清陶能源是国内固态锂电池产业化的领导者,率先实现了固态锂电池产业化,至少进行了7轮融资
□清陶能源计划成为固态电池行业的“独角兽”后,实现a股上市、打造固态电池产业集群走向世界的目标
□赣锋锂业、联鸿新科、富能科技、东风汽车等多家上市公司已深入布局固态电池
◎王玉晴 记者 俞立严
5月31日晚,中国最大的汽车公司集团上汽集团和国内固态电池“独角兽”企业清陶(昆山)能源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清陶能源”)正式签署合同,提出固态电池技术“10万辆”大规模生产目标。据《上海证券报》近日采访,自2023年以来,国内固态电池相关布局和工业化进展频繁发布,整个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大规模应用时间越来越近。
据上汽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上汽集团与清陶能源成立了固态电池联合实验室,共同推动了汽车固态电池材料、电池和系统的联合开发。目前,第一代固态电池已完成装载试验。在实现“系统级零热失控”的前提下,单体能量密度达到368瓦时/公斤(与磷酸铁锂电池相比,能量密度提高了100%以上),测试车辆最大续航里程1083公里。自2025年以来,双方将共同推出新一代固态电池。相关技术方案可以大大提高电动汽车的里程,彻底解决“里程焦虑”;与此同时,电池成本也比磷酸铁锂或三元电池低10%至30%。
上汽成清陶能源最大的机构投资者
5月27日,上汽集团宣布将通过嘉兴创奇风险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和嘉兴创奇一号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嘉兴创奇一号)向清陶能源投资不超过27亿元。本次额外投资完成后,上汽集团将间接持有清陶能源15.29%左右的股权,成为清陶能源最大的机构投资者。公告称,此次额外投资将有利于上汽深化固态电池技术布局,提升新能源汽车产品竞争力。
仅仅三天后,上汽集团和青陶能源就正式签署了增资扩股协议和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上汽集团负责人表示,上汽将进一步深化双方长期双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率先推动2025年固态电池技术“10万辆”大规模生产,依托世界领先的创新技术,为消费者打造真正安全、节能、性价比高的“热门电动汽车”。
根据协议,上汽集团将加快清陶能源现有固态电池产品在自主品牌车型中的产业化应用。2024年上半年,智能汽车配备固态电池的高性能、长寿命车型将首先实现大规模生产。
此外,上汽集团和清陶能源将于2023年成立合资企业,共同开发安全性能、能量密度和成本优于传统磷酸铁锂电池的新一代固态电池产品。在此基础上,自2025年上半年以来,上汽集团旗下的智己、飞凡、荣威、MG将推出多款相关批量生产车型,年销量将超过“10万辆”。
青陶能源成立于2016年,目前是国内固态锂电池产业化的领导者,率先实现了固态锂电池产业化,建立了国内第一条固态锂电池生产线,建立了完整的独立知识产权体系。
清陶能源联合创始人兼总经理李铮说:“固态锂电池不是单一产品,而是一条全新的轨道。在这条轨道上,整个电化学储能的能量密度将得到更快的提高。”。
据不完整统计,到目前为止,清陶能源已经进行了至少7轮融资。除上汽集团外,还吸引了丰瑞资本、第一资本、银杏、重庆商业投资、中国银行投资、北汽产业投资、广汽资本、昆山国创、恒旭资本等多家投资机构。根据清陶能源之前的规划,公司成为固态电池行业的“独角兽”企业后,还将实现a股上市、建设固态电池产业集群走向世界的目标。
许多上市公司深度布局固态电池
“通过全球努力,全固态电池可以成功。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在今年4月举行的第二届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云上宜宾高端论坛上,对固态电池的未来给予了放心。“现在世界上有无数人投资于全固态电池技术的创新运动。随着ChatGPT技术的出现,新材料的探索效率大大提高,开发周期可以缩短。我们发现,在世界顶级期刊上发表的与固态电池技术相关的论文正在指数级增长,可以说技术正处于商业化的前夕。”
5月,赣丰锂业表示,公司第一代固态电池已开始大规模生产,第二代固态电池的安全性能已完全满足汽车规则的要求,样品电池的循环性能已满足汽车企业的要求。
5月,联红新科宣布与北京卫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卫兰新能源)成立合资企业,开发、生产和销售固态电池、半固态电池等新型电池关键功能材料。卫兰新能源成立于2016年,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立泉、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洪、北汽新能源前总工程师余惠根共同创办。它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清洁能源实验室固态电池技术唯一的工业化平台。其合作伙伴包括蔚来汽车、荣百科技、天齐锂业等。
福能科技最近表示,固态电池项目是公司推广的重点研发项目之一。公司拥有多年的研发经验,取得了领先的技术成果。公司将加快固态电池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目前,半固态电池已逐步产业化。
今年4月,东风汽车宣布已完成新一代高比能固态电池的研发,其能量密度可达405瓦时/公斤,而目前行业内大规模生产的动力电池平均能量密度约为180瓦时/公斤。固态电池将于2024年携带,可支持1000多公里。
在全球范围内,日本、韩国、美国、欧洲等地的汽车产业链正在竞争固态电池的大规模生产。其中,拥有固态电池技术专利最多的丰田汽车计划在2025年前实现全固态电池的小规模生产,并在2030年前实现全固态电池的稳定生产。今年4月,本田表示,计划在2024年启动全固态电池示范生产线,生产的电池将用于2020年代下半年推出的车型。2030年,韩国计划投资20万亿韩元(约151亿美元)进行固态电池研发。欧洲和美国也有许多汽车公司巨头以固态电池初创公司的形式进行布局。例如,大众投资Quantumscape,宝马和福特领先于电池初创公司Solid B轮融资Power。
中金研究团队最近表示,观察到固态/半固态电池的加速发展趋势,预计今年许多汽车公司品牌将率先携带半固态电池进行大规模生产。
消费界所刊载信息,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媒体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发送邮件:Jubao_404@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投诉举报邮箱: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2 -2023 CONSUMER TIMES.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市赢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76428号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53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