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慜
政策开发性金融工具被认为是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和扩大有效投资的“关键举措”。自去年6月实施以来,大量重大项目的建设得到了推广。
针对当前基础设施投资增长放缓的现象,《上海证券日报》获悉,该行业最近呼吁引入一批新的政策开发金融工具,护送稳定的基础设施投资,以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目标。
政策性金融工具的加量呼声逐渐上升
自去年6月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成立以来,两批金融工具共7399亿元,2700多个项目全部开工建设...为大量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提供了资金补充,帮助各地稳定投资,争取经济。
一位政策性银行分行家表示:“去年基础设施基金投放的项目提款进度与预期基本一致。今年,他们陆续为项目提供配套贷款。总的来说,项目不缺资金。”。
今年以来,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大幅增加,专项债券发行总体前沿,为基础设施项目注入所需资金。然而,这与基础设施投资的实际情况形成了“偏离”:许多迹象表明,近期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有所放缓。根据国家统计局5月16日发布的数据,今年1月至4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8.5%,较1月至3月略有下降0.3个百分点。据市场机构计算,4月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7.9%,较上月下降0.9个百分点。
天丰证券宏观经济首席分析师宋雪涛认为,基础设施投资的下降是政策放缓的结果。如果土地转让收入继续下降,财政收入将面临压力,预计今年基础设施投资可能面临预算不足的压力。
预计今年7月将是政策窗口
目前,经济复苏的内生动力略有不足。许多市场参与者认为,特别有必要保持基础设施投资的高增长。
东方金城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以居民消费和私人投资为代表的经济内生增长驱动力需要进一步增强,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核心的基础设施投资需要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这是现阶段经济持续复苏的主要动力点,也是宏观政策持续稳定增长方向的直接体现。
为了推动基础设施投资的稳步增长,近期行业对政策性金融工具开发的呼声逐渐上升。
记者从一些政策银行家那里了解到,目前还没有收到启动新一轮政策开发金融工具的通知,今年的工作重点是为重大项目提供后续支持贷款,努力实现资本交付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两个物理工作量。
中诚信国际研究院副院长袁海霞表示:“考虑到地方财政紧张,基础设施支出压力大,政策性金融工具可以为特殊债务项目搭桥,利用率更高,仍有必要继续扩大政策性金融工具的容量。”。虽然今年新增专项债券金额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较高水平,而地方政府财政资源有限下可用于专项债券项目资金的资金来源或不足可继续适当发放政策性金融工具金额。
至于具体实施时间,宋雪涛表示,为了实现年度经济发展目标,预计今年7月将是增量政策开发金融工具出台概率较高的政策窗口期。在配额安排方面,袁海霞认为,假设2023年基础设施投资增速为8%、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撬动倍数为12倍,2023年需新增5300亿元至8800亿元。
还需要加强财政货币政策的配合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间,将被视为经济修复的相机。政策开发金融工具被认为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的有机联系,这种“准财政”工具也应该结合当前的情况及时“增加数量”。
目前,实施政策性金融工具的基本条件已经满足。据广发证券资深宏观分析师吴分析,2022年两批政策性金融工具的背景包括短期经济压力、一般公共预算约束、土地出让收入大幅下降、地方政府债务扩张空间有限等因素,这些因素在2023年上半年仍然明显存在。
金融管理部门也明确了继续发挥政策开发金融工具的作用。5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实施报告》显示,继续发挥政策开发金融工具的作用,加强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的指导作用,有效刺激私人投资。
此外,政策性金融机构还需要资金来源来实施政策性金融工具。除发债融资外,中国人民银行抵押补充贷款也是资金来源之一。2022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重启抵押补充贷款,旨在支持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在基础设施重点领域设立金融工具,提供信贷支持。“在2023年政策性金融工具开发或进一步扩大的背景下,预计抵押补充贷款规模将进一步增加,以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袁海霞说。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斌认为,今年的重要方向是以抵押补充贷款作为新的融资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刺激私人投资,稳定基础设施投资,增强微观主体的信心和活力。
消费界所刊载信息,来源于网络,传播内容仅以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我们会及时处理,举报投诉邮箱:Jubao_404@163.com,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2 -2023 CONSUMER TIMES.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市赢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76428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53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