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新兴产业意味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科技变革方向,也是我国培养发展新动能、赢得未来市场竞争新高地的关键领域。培育壮大战略新兴产业关乎中央企业在全面建设产业链领域中的影响力功效
本报讯记者邢萌
此前,国家工信部表明,前瞻布局人工智能技术、Web3.0、先进计算、6G等未来产业,在新生态中形成新竞争力。此外,国务院国资委5月份数次表态发言适用中央企业加快建设战略新兴产业。
实际上,中央企业合理布局战略新兴产业早已我们在行动。国资公司资料显示,今年一季度,央企战略新兴产业完成投资超2300亿人民币,同比增加超30%,约为全部投资比例的四分之一。国资公司明确指出,争取2023年央企加工制造业新增加项目投资比例超过13%,战略新兴产业合理布局比例提升2%之上。
采访专家指出,在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公司估值管理体系的大环境下,中央企业公司估值加快重归。战略新兴产业具有极大的增长空间和利润空间,中央企业合理布局有利于促进业务多元化、改进营运能力、提升品牌形象,可以从中远期提高中央企业估值水平。
抢占先机
看中新一代信息技术等
战略新兴产业意味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科技变革方向,也是我国培养发展新动能、赢得未来市场竞争新高地的关键领域。培育壮大战略新兴产业关乎中央企业在全面建设产业链领域中的影响力功效。
强化顶层设计、优化政策对策、科学研究颁布一揽子扶持政策……进到5月份,国资公司数次做出适用中央企业加快建设战略新兴产业部署。
华鑫证券顶尖策略分析师严阿隆对《证券日报》记者说,监督机构赋予的政策扶持与市场确保,为中央企业加快建设战略新兴产业带来了更稳定和有益的经营环境,减少了风险与可变性。
实际上,早些年,中央企业就已经在超前的合理布局战略新兴产业,占领新生态。《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报告(2022)》表明,央企不断加大新型产业资金投入,投资总额由2017年的6900亿人民币增长到2021年的1.3万亿,年均增幅超20%,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业等行业投资完成额占总战略新兴产业投入的80%。另据记者了解,现阶段中央企业已成立数据科技类公司近500家,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新兴产业具备前期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等特性,必须充分发挥中央企业资金、资源与规模经济效应,依靠其处在产业供应链主体地位优点,加速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过程,推动整个产业链的转型升级,打造一批国际级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式,从而更好的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无锡市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吴琦对《证券日报》记者说。
“中央企业具有较高的集中、高效化、产业产值比较大、知名度高等优点。”沙利文大中华地区合作伙伴兼执行总裁陆景对《证券日报》记者说,一方面,中央企业可以通过并购,加快构建在战略新兴产业的领头主导地位,进而提升市场集中度,更有效的建立和完善产业发展环境;另一方面,中央企业也可以通过发行新股或债卷等,多种渠道为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趋势筹资,加速产业链稳步发展。
结构合理
各个方面提高估值水平
在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公司估值管理体系的大环境下,中央企业特别是高新科技技术创新中央企业公司估值加快重归。资料显示,截止到5月29日,中证中央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指数值年之内上涨幅度达到15.37%。该指数前十大权重股来源于电子器件、航天航空与国防安全、电子计算机、半导体材料等领域。
在业内人士看起来,在这样的趋势下,加速自主创新、发展趋势战略新兴产业跻身中远期提升中央企业估值水平的重要途径。
“与传统公司估值管理体系不一样,社会主义民主公司估值管理体系更加重视营运能力高效率的提升。”陆景表明,在制度的不断促使下,中央企业全力合理布局战略新兴产业,增长空间大幅度提升,进而提升市场对于中央企业营运能力高效率的期望,将会对提升中央企业公司估值造成积极意义。通过提升中央企业估值水平,进而吸引更多销售市场资金净流入,为中央企业自身的发展趋势提供资金扶持,中央企业再哺育新兴产业发展,从而形成稳步发展。
在严阿隆看起来,中央企业合理布局战略新兴产业将于业务流程、营运能力、自主创新等多个方面提升本质公司估值。一是推动业务多元化。中央企业以在战略新兴产业的规划,能够实现业务多元化,在各个产业行业方面具有更大范围固定收入和增长引擎,从而降低对单一领域的依赖性,提升了公司的总体抗风险。二是提高营运能力。战略新兴产业一般具有很高的增长空间和利润空间,有利于提升中央企业的获利能力和财务表现,进而提升其估值水平。三是营造自主创新品牌形象。战略新兴产业通常代表了未来的趋势。中央企业积极布局,能够营造自主创新品牌形象,有利于提升品牌形象和认可度,从而提升企业的估值水平。
吴琦觉得,中央企业合理布局战略新兴产业,有益于优化产业布局,加速技术革新,提升“受制于人”难题,都将促进中央企业加速优秀人才、投资融资等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提升企业运营与活力竞争优势。
消费界所刊载信息,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媒体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发送邮件:Jubao_404@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投诉举报邮箱: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2 -2023 CONSUMER TIMES.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市赢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76428号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5336号